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精选五篇)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分析均为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11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据治疗方法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6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在14~48岁,平均年龄(26.9±1.9)岁;实验组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在15~49岁,平均年龄(27.1±2.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即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4次/天,1克/次。

1.2.2 实验组行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芩汤颗粒剂(1包大枣,1 0 克/包;2包黄芩,1 0 克/包;2包甘草,3克/包;1包白芍,1 0 克/包),每日1剂,2次冲服。

3周后,如症状得不到缓减,可保留灌肠或口服类固醇类药物,待症状得到缓解且稳定,3周后进入缓解期停用类固醇药物。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2 g/d,维持治疗;治疗组冲服黄芩汤颗粒剂(按上述方药每日2次,每次1剂)维持治疗。

1.3 疗效判定指标:患者临床评定标准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病症消失,肠黏膜基本恢复正常或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溃疡糜烂;有效:患者临床病症改善,黏膜病变有所好转;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没有好转或加重。

1.4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系统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表示方法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经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有效率为92.9%,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69.6%),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经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有2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2/28),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7/28),其中,1例关节炎、3例白细胞减少、3例头痛恶心,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不良反应后,给予两组患者及时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很快消失。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溃疡性结肠炎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其病因不明,但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发作和恶化中均起一定的作用。柳氮磺胺吡啶是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缓减期的重要治疗药物,但该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容忽视,在一定范围内,用量越大,疗效越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3]。有关调查数据表明:10%~15%患者停药是因无法忍受不良反应,患病活动期间用药量>4 g/d,疗效较好且复发率降低,但恶心、头痛、贫血、皮疹、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增多[4]。国外新型药物价格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但价格昂贵,不能广泛推广使用。

在临床疾病活动期间运用适宜的中医药可高效控制疾病。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中医药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被广泛应用,疗效较为理想。黄芩汤是《伤寒论》中的名方,具有抗炎抑菌、免疫调节功能。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黄芩汤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升高白细胞介素-4,降低白细胞介素-1实现的,且黄芩汤可间接影响干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水平刺激肠道细胞分裂增殖,补充健康细胞,此外黄芩汤还能通过多靶点作用实现阻断炎性细胞的迁移,减轻炎性反应。上述药理作用使黄芩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不是采用传统的中煎剂,而是中药颗粒剂代替,使得治疗简单易行,有利于慢性疾病的长期维持。

综上所述,黄芩汤颗粒剂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临床疗效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宋雨鸿,贺亮,拾慧,等.黄芩汤颗粒剂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2):159-160.

[2]陈吉文,张国铿,黄育新,等.黄芩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5,28(3):564-566.

[3]王鹏.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篇2

1月~1月我科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经过合理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为降低其反复发作率,现将其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50例,女70例,年龄25~70岁,病程1~。

1.2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做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加活检,肠道狭窄或进镜困难者加钡灌肠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粪便常规检查。

1.3治疗策略

全部患者均采用间歇疗法,每次住院时间为7~10d为1个有效疗程,一般共需3~6个有效疗程,经过几个有效疗程后,轻度、中度的患者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重度的患者亦可获得有效的缓解。

治疗主要应用中西药保留灌肠加口服,病情急、重者,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西药主要用免疫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蒙脱石散剂、肠道益生菌等;保留灌肠主要用甲硝唑或环丙沙星、锡类散、山莨菪碱、云南白药、蒙脱石散剂、肠道益生菌等。

2结果

55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黏膜恢复正常,65例取得好的效果,临床症状减轻,大便常规正常或轻度异常,肠镜检查黏膜肿胀减轻、溃疡减少,继续接受治疗。

3护理

3.1心理护理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多数具有内向、离群、保守、严谨、悲观、抑郁、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而激动之后又难以平复的个性特点,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给予其关心、安慰、耐心的指导,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经常进行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的变化,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安慰,增加治愈的信心。

同时,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他们看电视、聊天或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使心情舒畅,同时不能忽视患者家属的作用,做好家属的工作。

3.2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指导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的规律性,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注意休息和安静,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纤维素饮食,精神紧张要补充B族维生素,急性发作期可以禁食或者经静脉补充营养,病情缓解后可以逐渐改为流质、半流质,再到普食,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开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宜食山药、扁豆、红枣,少食易胀气、多纤维的蔬菜、水果、饮料等食物,如西瓜、韭菜、大蒜、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不宜饮用牛奶或乳制品,少食高脂食物,以免因为其难以消化而加重肠胃的负担,例如高脂的快餐,避开过量饮酒,避开过敏食物。

本病以柔软、易消化,富含营养,有足够的热量为原则,部分患者无法制约自己,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健康指导的同时,要注意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3用药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期间,会不同程度地应用抗生素,保护肠黏膜的药物等,护士应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能、疗效、剂量及副作用,按照医嘱准确无误地给患者用药,向患者讲解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按正规治疗用药的`重要性,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从思想上重视,能积极地配合治疗。

3.4感染的预防

加强对患者预防感染知识的宣教,对于住院患者积极寻找潜在的慢性感染灶,除了有针对性地制约感染,如应用抗生素外,应每日对其病房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用0.05%的健之素喷洒地面,擦桌面,避开与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接触,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4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他的反复发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

①饮食因素是脾胃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患者在饮食方面若不制约,进食一些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会诱其发病;

②精神因素,长期焦虑、紧张、工作压力大、劳累等因素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内环境失去平衡,从而诱发本病;

③感染是本病发生和继发的理由;

④未进行正规治疗或未坚持正规疗程治疗,病情稍缓解就自行停止用药,中断治疗,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早地进行护理干预,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这样就要求护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如康复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患者进行认知矫正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正确指导患者,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阎焕兰,姚小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0):11.

[2]钟玉莲,王倩琴,何玉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16):2563-2564.

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篇3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5-0028-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有较大上升趋势,是被WHO公认的疑难病之一[1]。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32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32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BT2]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4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0~65岁,平均38.6岁;病程6个月~13 a,平均5.5 a;病变部位直肠8例,直肠乙状结肠13例,左半结肠5例,右半结肠2例,全结肠4例。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 ~63岁,平均年龄39.1岁;病程6个月~12 a,平均5.3 a;病变部位直肠9例,直肠乙状结肠12例,左半结肠6例,右半结肠2例,全结肠3例。2组病例一般 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中 UC的诊断标准制定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有关标准制定。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法国爱的发制药公司生产,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00063),每次1 g,每日4次口服。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黄连白蒲汤。药物组成:黄连10 g,白头翁15 g,蒲公英15 g,救必应15 g,秦皮12 g,地榆 15 g,葛根15 g,木香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组治疗均为8周,患者在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2.3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BT2]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制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变。

3.2治疗结果见表1。

4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病程长,容易复发、迁延难愈的特点。西医学认为,其发生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等因素有关。临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病属中医学“泄泻”、“肠癖”、“痢疾”等范畴。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脾肾不足所致。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是湿热内蕴肠道,灼伤肠络,气血凝滞而发腹痛,便下黏液脓血。方中黄连苦寒燥湿,清肠中湿热之毒;白头翁、蒲公英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救必应不仅可以清热解毒,还可以利湿止痛;秦皮苦涩,归大肠经,善治热痢下重。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抗毒素,解热抗炎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4];地榆可凉血止血,解毒敛疮;葛根升阳解肌,透邪止泻;木香行气导滞;甘草调和诸药,以解百毒。诸药合用,共凑清热解毒、行气止痛、凉血止泄之功。故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满意。[KH*1D]

参考文献:

[1]孔凡茂,刘英圣,付金香,等.健脾清热化瘀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杂志,2014,35(1):3.

[2]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炎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8.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寒温同治湿热型消化性溃疡46例 篇4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89 例均为本院2009 年9 月~ 2012 年12月中医内科门诊患者, 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 例中, 男19 例, 女27 例; 年龄27 ~69 岁, 平均 ( 41.4 ±8.2) 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 例, 胃溃疡14 例, 复合性溃疡16 例;溃疡面直径为0.5 ~1.7cm, 平均为0.72cm; HP阳性42 例。对照组43 例中, 男18 例, 女25 例; 年龄26 ~ 67 岁, 平均 ( 41.9 ±8.3) 岁;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 例, 胃溃疡13 例, 复合性溃疡16 例; 溃疡面直径为0.4 -1.5cm, 平均为0.70cm;HP阳性29 例。两组年龄、性别、溃疡面积大小、HP感染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消化内镜学》[1]的有关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 (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订。湿热型症状: (1) 胃脘胀痛, 闷热; (2) 口苦口干, 口渴而不欲饮; (3) ;纳呆恶心; (4) 舌质红, 苔黄腻; (5) 脉滑; (6) 小便色黄; (7) 大便干结。上述症状 (1) 、 (4) 必须具备, 无或兼有其他症状中的1项, 即可诊断。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寒温同治法 ( 自拟方) : 苍术10g、厚朴10g、陈皮5g、黄连10g、枳壳10g、生薏苡仁30g、败酱草10g、丹参10g、延胡索15g、干姜5g、半夏5g、檀香5g。对照组: 清热化湿法 ( 自拟方) : 苍术10g、厚朴10g、陈皮5g、黄连10g、枳壳10g、生薏苡仁30g、败酱草10g、丹参10g、延胡索15g。两组均每日1 剂, 水煎服, 以4 周为1 疗程, 2 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

3 结果

3. 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 ( 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有关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标准拟定。临床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 胃镜检查溃疡及周围炎症均消失; 显效: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示溃疡消失, 但仍有炎症; 有效: 症状、体征均有改善, 且胃镜检查示溃疡面缩小超过50%。无效: 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甚或加重, 且胃镜检查示溃疡面缩小不足50%。

3. 2 结果见表1 ~ 2。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下同)

4体会

44性溃疡, 属于中医“胃痛”、“胃脘痛”范畴。病因常为外邪客胃, 饮食不节, 七情内伤, 身体虚弱。以湿热型多见, 乃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肥甘厚腻、湿热蕴生客于胃, 致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宜寒温同治、理气和胃。许多临床实践表明单纯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药效果不如寒温同治、理气和胃之方剂。因脾胃居中, 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过寒过热过湿过燥都可影响其功能。湿热之邪可伤胃阳气, 所以在祛湿热时少佐温胃之药, 效果更好。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这个观点是对的。方中黄连、生薏苡仁、败酱草、苍术清热燥湿, 厚朴、陈皮、枳壳、延胡索理气和胃止痛; 丹参活血化瘀; 干姜、半夏、檀香、温胃降逆化湿祛痰浊; 诸药配伍寒温同治、温中理气、燥湿化瘀、降逆和胃、散结止痛。

现代医学认为, 溃疡病的复发因素较多, 包括胃酸的分泌异常、HP持续感染、胃肠运动失调、氧自由基损伤、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适量的半夏、干姜、檀香均具有抗HP作用, 可协同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能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 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防止胃酸反流; 适量的半夏、干姜、檀香等温经散寒药, 能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 增强溃疡面的血氧供应, 加强黏膜的血液循环, 加强黏膜的保护作用, 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治疗组近期综合疗效比对照组优。提示寒温同治法治疗本病效果优于单纯清热化湿法, 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益民, 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219.

中医怎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篇5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中医疾病认识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系因因大肠气血运行失常,肠壅血瘀,血败肉腐,肠络脂膜受损,化为赤白而成脓血所导致。作为中医的“久痢”范畴,与脏腑虚实、情志变化有很大关系。另外,不同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要注意辩证施治,其原因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个体差异性大,适合运用中医调节,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治疗方法推荐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下一篇:美沙拉嗪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探讨